山海经读后感

时间:2025-08-21 00:35:07
山海经读后感

山海经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海经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山海经读后感1

一直就想读读山海经,可是一直都没腾出机会,终于读完一个长篇大作后开始捧起了山海经。第一次听到山海经这个词是在东游记里面说一个怪物,说的什么怪物是忘了。但是山海经这个词是深深的记住了,想着有机会一定要读读,看看里面到底写的是什么故事。山海经这个书名,并没有宗教背景,主要内容就是讲了几座山,几个海,所以叫山海经,目前我只读了前面五山经,实在忍不住,要码码字发泄一下。通篇内容是这样的。 南 ,XX里 有一座 XX山 阳面有XX 阴面有XX 有X兽 有X禽 有X河 吃了能XX 养了能XX 山神啥样,咋祭祀,再忘哪 , XX里 有一座 XX山 ,阳面有XX 阴面有XX 无限下去了。 要说其特点就是描述有什么动物时,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组合型的,有一个动物,长着人的脸鹿的身子牛的尾巴什么的翅膀,各种组合。一类是基因突变型的,例如有一种禽鸟,形状像鸡却长着三个脑袋、六只眼睛、六只脚、三只翅膀,名称是xx,吃了它的肉就会使人不感到瞌睡。通篇都是如此好几百座山啊 ,没做山都有这样的内容。真不知道古人看着这书是啥心情,只能当地理书去看了。或者是远古百科全书。试想我们为什么能接受 孙悟空,如来佛 观音菩萨等等这些常识外的事物,是因为我们从小看着大闹天宫,西游记这类的作品长大的。有可能山海经在以前就是他们的西游记。只不过是第三人称叙述类的,而且不只向西游,东南西北中5条大山系都游了。

书中提到了许多到现在仍有的动物,比如野鸡,大象,老虎,豹子,猩猩,乌龟,许都都是现有物种,至于那些复合型的基因突变型的,要嘛是虚幻出来的,要嘛就是统一进入了另一个我们不为人知的空间。因为我们连化石都没有见到过类似的物种。不过这书一直流传到现在,甚至都不被很多现在人了解过。它也还背负着自己的使命。让后人挖掘出书中的秘密。

山海经读后感2

记忆深处,仍记得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屡次提到的他的保姆—阿长,那个让鲁迅先生又爱又恨的,没什么文化却又善良、朴实、可爱的劳动妇女。

鲁迅先生是倡导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的作品无不深切地关注着被封建礼教压迫在社会底层的妇女,更有描写中国传统女性悲剧命运的三部曲《明天》、《祝福》、《离婚》,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劳动妇女形象—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便是阿长。

阿长是一个普通的生活在封建旧时期的长工,然而却在我内心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个总是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儿的阿长;那个满是麻烦礼节,且又迷信得阿长;那个心胸开阔,花掉自己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历经困难,只为让小主人得到渴望已久的《山海经》的长妈妈。

然而这样一个阿长,长妈妈,却是一个没有自由,没有民主,更没有平等的,受封建礼教所残害的可怜人儿。最终和那些同样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千千万万的劳动妇女一样,都成为封建礼教,以及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他们最后的结局只能用悲惨来形容······

从原始社会,到母系氏族社会,再到父系氏族社会,及至封建的父权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经历了从女性至上,男女平等,以及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品的变化。在封建制度之下,她们毫无独立地位可言,没有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权利,不具备独立的人格。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夫在从夫,夫死从子。”她们的存在是从属与丈夫,一生不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然而,或许正是因为中国女性所遭受的坎坷太多,背负着封建礼教和历史传统的沉重包袱太久,中国妇女在面对各种不顺,各种悲惨命运时,更加的冷静,坚强,她们表现出来的那种忍耐和毅力,不屈和奋斗,往往是同情况下的男性无法比拟的。他们是东方以及世界女性中最伟大的,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尊重和赞美的。

我们应尊重和赞美身边的女性,不管她们年轻与否,美丽与否,不管她们是贫困还是富有,不管她们身上是否有像阿长那样的缺点,我们都应去尊重她们,寄以她们最诚挚的祝福。

山海经读后感3

寒假读了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作者追怀青少年时代的往事而作的,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诚挚的怀念,又真实的书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种种——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一角。其中,让我较有感触的是忆述鲁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情景的《阿长与山海经》,在幼年的鲁迅眼里,长妈妈爽直多嘴,有些迷信,强调很多繁琐的礼节。但是她又能做别人不能做的事,譬如买到《山海经》。对于长妈妈的描写,鲁迅只挑了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长妈妈睡觉时伸开手脚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占领全床;长妈妈切切察察说话时,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方或自己的鼻尖等,简单的几处描绘,就活画了长妈妈的个性特征。文章开头先是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而后着重写了鲁迅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最初,鲁迅因为她的迷信思想和习惯对她有些反感,后来听了她年轻时的经历,变得有了敬意,也开始理解她的一些习惯。但在知道长妈妈谋害了自己的隐鼠之后,鲁迅的这种敬意完全消失了。 再后,鲁迅想要却得不到的《山海经》,长妈妈居然给他买来了,这又使他对长妈妈充满敬意。文中对于长妈妈给我买来的《山海经》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粗拙的纸张,低劣的图画。即使如此,却依然让鲁迅记忆犹新,这说明长妈妈对于他的影响之大,他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深。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

鲁迅这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的一个人。不要在没有机会的时候再后悔曾经的所作所为。

山海经读后感4

这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山海经》绘本实在太美了,种草了好久,封面就是里面其中一个人物:西王母的形象。虽然整本书文字很少,但图真的可以用奇幻瑰丽来形容。

看这本书之前我是知道山海经的,也看过山海经部分故事。山海经讲的是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巫术、医药、宗教等等内容,反映的文化现象包罗万象。这种古人留下的财富是让人着迷,又难以探索穷尽的。

“古文之美在于能为想象留白,尤其是《山海经》这样吊诡的古老传说,包罗了山川河流,奇珍异兽,民俗物产等丰富的内容。画师用细腻的黑色线条适当以红色点缀,极具创造力地通过绘本呈现出自己脑海中的上古神怪世界”。

山海经算是童年记忆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奇文作品,第一次是在看过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后开始好奇的,这书 ……此处隐藏6067个字……,再又一次爆炸开来,一念念怀思在心中,似虎啸龙吟般凄神寒骨,永远地不能停止。天下的儿女们啊,愿你们,能珍惜身边的亲人,不要像鲁迅一般,落泪吟出,“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的叹息。

谨此,念想那些永逝的亲人。

山海经读后感13

《山海经》,一本在书柜上静静躺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旧书——书页泛黄、潮湿而厚重。可不论何时,当我翻开书,听着书页“哗哗”地翻动,仿佛闭上眼就能听到在雨中御风而行的烛龙与帝江冷冽的咆哮、惊雷一炸后水麒麟震耳欲聋的低喝……好像不经意间,便要触及另一个世界似的。

它,带我领略上古的异兽奇木,领略中国的创世史诗;它,论四海八荒,成中华经典。

一本《山海经》校注,一册白话译本,就着一本有些破烂的字典,用引人入胜的玄幻传说充实我的整个下午。故事从那条雄浑刚劲的黄河而起,黄河母亲的脚边,是人间的美丽传说,是华夏文明的孕育。黄河母亲奔涌的河水,沧桑而温柔,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华夏人民,也养育了《山海经》中异形异禀的异兽国民。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常羲生月,应龙治水——世界于神迹中被创造开辟。赤如丹火的神鸟帝江于混沌中歌舞;身兼德义礼仁信的凤凰于丹山信步;豹尾虎齿的西王母于昆仑庇护众生……

一个个充满奇思的神话传说,都展现出上古人民瑰丽的想象,都充满人民对英雄赫赫战功的歌颂与敬仰。这一个个故事,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诉说着用拼搏改变苦难的可敬精神。

读《山海经》,并不是只有颇有趣味的神话传说,更是先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并非荒诞不经,而是真实历史;是包罗万象的史书,更是一场想象雄奇的国风盛宴。精美的异兽与神话插图多为古版插图,或是先人留下的壁画:《后羿射白龙》气势壮丽,《蓬莱仙境图》中山川湖海更如吞吐日月,在天海云雾的围绕中令人称奇。它们无不展现古代人民大胆的想象——而这仅仅是窥豹一斑。由黄河而起的文明,南山经、西山经、中山经……其路线经考证均为于春秋西汉所形成的真实地理位置,不禁让人回味起混沌中的山峦起伏,一道惊雷擦亮半边天,不知从何响起的鸟兽长鸣、空中划过叫不出名字的珍奇异兽……这一切,都令《山海经》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地理著作。

合上书和字典,指尖尚有一丝潮气。我深吸一口气,耳边又隐隐传来黄河的激荡水声,令人回味无穷。《山海经》,是记录山川大海,是记录异兽奇木;更论四海八荒,成中华经典。

山海经读后感14

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阿长与山海经》之后我发现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鲁迅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我从“后来长毛果然进门来了,那老妈子便叫他们‘大王’,——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饿。长毛笑道:‘那么,这东西就给你吃了罢!’将一个圆圆的东西掷了过来,还带着一条小辫子,正是那门房的头。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这里我想为什么“老妈子”不会吓晕过去呢?最有意思的是“她竟然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这让我捧腹大笑。

我希望大家像长妈妈一样用关怀,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的一个人!

阿长是个胖而矮、爱唠叨的老妈子。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形象,让我觉得这故事很真实。

长妈妈的有些习惯确实很烦人,比如说那“大”字型的睡姿,想想被那粗笨的大腿压在身上的感觉,简直让人嫌弃到怀疑人生!说实话,整篇文章并没有很多篇幅说长妈妈的好,但慢慢的,她开始让我心生喜欢了。

最让人感动的,就是长妈妈买来了《山海经》那一段,作者并没有写一个根本不识字的农村妇女是怎么买到这本书的:她问了多少人?走了多少路?去了多少店?她把“山海经”都念成“三哼经”了,她又是如何向别人打听的?期间曲折。文中并没有答案。

山海经读后感15

近些年,仙侠题材的小说影视作品盛行,观众和读者无不被其中梦幻的场景、漂亮的服饰、考究的用度和俊俏的演员所吸引。本人也没能免俗加入了这股观影大潮中追了一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而这部剧中源源不断出现的昆仑虚、青丘、九尾狐、凤凰、巴蛇等等让我不禁想起了初中时期拜读过的白话文版《山海经》。由此也萌生了再读一遍《山海经》的想法。于是就有了《山海经》+《新华字典》的标配组合。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典籍中记入神话最多的一部古书、一部奇书。书中记载了大量诸如夸父与日逐走、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神荼郁垒、鲧复生禹等的神话传说。此书还广泛涉及了地理、动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医药、民族等方面,因此称其为是呈现远古先民生产生活的百科全书都不为过。当然此书也是有史以来对矿物记录最早的人类著作。全书共18篇。记载了大约40个邦国(一目国、柔利国、豉踵国、拘瘿国),550座山(巫山、太山、役山、昆仑山),300条水道(济水、漳水、洛水、湘水),100多位历史人物(相柳氏、嫘祖、常羲、西王母),400余种怪兽(蛟、毕方鸟、孰湖、穷奇),犹如是一次国家地理大普查之后的真实记录。《山海经》并非荒诞不经,虽然书中的动物大多是现实中没有的,但有些动植物矿物的记载是真实存在的。如《东山经》中的“…其状如鹗羽赤喙,人舌能言,名口鹦鹉”,这不就是我们的宠物鹦鹉嘛。还有“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鹧久、文贝、离俞、鸾鸟、凤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璿、瑰、瑶、碧,皆出卫丘山。”当然最为吸引我的还是那些蕴含了古人智慧的神话传说。

精卫填海

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该。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故事中炎帝的小女儿被海水淹死后,并不是顾影自怜,不是自怨自艾,而是敢于反抗、敢于斗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治理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奋斗不止,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夸父追日

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敢想敢为,对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放弃,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为后人造福的崇高品格,同时也弘扬了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山海经》这部奇幻色彩的神话传说,是今天我们研究原始宗教的难得材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而有着神奇力量的那些飞禽走兽很可能是最早的图腾崇拜。又或许那些几百种未知的动物可能是被世界各地文明记载的那场史前大洪水后被灭绝的吧……

《山海经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